任侠之气:任侠精神在唐宋诗词中的体现

目录
[隐藏]

 

任侠之气

“任侠”之名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任侠之气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
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
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 

 

任侠精神在唐宋诗词中的体现

一、“任侠精神”的内涵

游侠之风起于战国,盛于西汉前期。最早的正面阐述来源于司马迁及其《史记》。

首先为游侠立传的就是司马迁,这立传的宗旨,《太史公自序》说得很清楚:"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背言 ,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史记·游侠列传》的价值,不止是记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等侠客的事迹,连同《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朱亥,成为后世侠客的典范;而且,《游侠列传序》还系统地阐述了司马迁的侠义观:(一)、司马迁从道德观上肯定了游侠的正义性:"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二)司马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释了产生游侠的社会原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司马迁认为:由于人生难免有危急困厄之时,加以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因此,"侠客之义"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还认为:重然诺、重信义、不怕死的侠客,比起季次、原宪之类独善其身的隐士来,其社会功用和道德评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游侠列传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正面阐释侠义精神的文章,它所肯定的侠客必须具备的仁、义、诚信、谦让等美德,成为后世侠客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汉代(曹植)等人的侠客精神

“侠”源于先秦时代,以战国时最为兴盛,秦、汉后逐渐衰微,但仍流风不绝。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游侠之风又勃然兴起。建安初年,军阀混战的两大集团的首领袁绍与曹操,少年时都是"好为游侠"的。但这两位少年"侠客",除了合伙抢劫了别人的一个新娘外,别无侠义可称。然而,曹操的儿子曹植却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作《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它在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之一;也不止是开启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并奠定了盛唐边塞诗的基调;还在于它改变了游侠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提升了侠义精神的思想境界。从此,游侠从都市走向了沙场,从闾里走向了边塞,从替人报仇转为从军报国,从除暴安良转为建功立业,立功边塞成为游侠最高的人生理想,为国捐躯、视死如归成为游侠最高的道德规范。

《史记·游侠列传》开侠义文学之先河,曹植《白马篇》奠定了侠义文学的基调。

任侠精神体现最辉煌的莫过于汉唐盛世,而侠义精神最昂扬、并对侠义之道作出精辟阐释的,也正是汉唐时代。

三、唐人的任侠和侠义观

魏晋之际,玄学兴起,清谈之风盛行,游侠之风衰退。西晋时,李阳号称"京都大侠",但于史无传,从《世说新语·规箴》及刘孝标注引《语林》来看,这李阳也只是交游广、名声大而已,与"大侠"的盛名不符。南北朝时期,侠义精神不绝如缕,只是在少量有关边塞与游侠的乐府诗中,偶尔闪现微光,如梁吴均《雉子班》、王褒《从军行》、庾信《侠客行》、陈张正见《度关山》、隋卢思道《从军行》等。但这些描写侠客从军的诗人,自身并没有从军边塞的生活经历,大抵沿袭旧题乐府的传统内容,敷衍成章,缺乏真情实感。

唐代经济繁荣,国威远扬,思想活跃,生活解放,任侠之风大盛,而鄙视章句小儒。唐王朝的开国元勋李靖、李勣,都颇有侠骨。《新唐书·李靖传》:"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在晚唐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李靖被塑造成"风尘三侠"之一。《旧唐书·李勣传》:"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隋唐嘉话》卷上记载了李勣的一段话,记述了他从游侠到大将的过程:"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还是郭震。《新唐书·郭震传》:"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馀,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后来郭震历任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朔方军大总管,屡建奇功,官至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任侠之风更是唐诗一大特色。游侠形象早在汉魏时期就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是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写侠客、游侠的诗不胜枚举,《全唐诗》中仅以“少年行”为题的就近60首,提到“侠”字的诗不下百首。素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王维也写过《少年行四首》。唐诗中不仅塑造了游侠形象,写他们的言行举止,更歌咏了侠客的气节和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李白的《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鲜明的体现了诗人对“侠客”的褒扬盛赞之情。就连一生仕途失意、穷困潦倒的苦吟诗人贾岛也在《剑客》中也写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赠,谁有不平事。”唐诗中的任侠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性格,和对理想、自由的向往。

初盛唐时期,诗人任侠成风,骆宾王、陈子昂、王翰、王之涣、孟浩然、高适、张旭、韦应物等,都以任侠名世。骆宾王《畴昔篇》自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都是他干的。"唐卢藏用《陈氏别传》云:"父元敬,瑰玮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嗣子子昂,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新唐书·王翰传》:"少豪健恃才,及进士第,然喜蒱酒。……出为汝州长史,徙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伐鼓穷欢。"唐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之涣)墓志铭并序》:"惟公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府,布在人口。"《唐才子传》卷三《王之涣》:"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新唐书·孟浩然传》:"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评高适:"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旧唐书·高适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宋沈作喆《补韦刺史(应物)传》:"当开元、天宝间,宿卫仗内,亲近帷幄,行幸毕从,颇任侠负气。"大书法家兼诗人的张旭,也是一位侠客,李白《猛虎行》说:"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然而,唐代毕竟已不是战国时代,游侠已不可能在政治上有大作为;而另一方面,唐帝国的空前强盛,又极大地激发了唐人从军报国的热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这种重武轻文的英雄崇拜,尚边功而轻儒业的人生价值观,鼓舞着唐代诗人纷纷投笔从戎,走向边塞。骆宾王、陈子昂、岑参等都曾两度从军,苏味道、卢藏用都曾任军中管记。崔融曾从武三思东征契丹,李峤曾监军岭南、平息叛乱,郭震曾先后统兵于凉州、安西、金山、朔方,这些地方,正是当时的主要战场。张说曾先后出任幽州都督、天兵军节度大使、兵部尚书等职。崔颢也曾从军,故《河岳英灵集》卷中云:"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王之涣是否曾经从军,已难确考,但《墓志铭》说他"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见上),再联系高适的《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诗和他自己的名作《凉州词》来看,他至少是到过边塞、体验过军旅生活的。高适曾赴河西,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屡迁剑南西川节度使。王维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后又兼任河西节度判官。

在唐代诗人中,最富有侠肝义胆的、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白。安史乱起,他满怀爱国激情,加入永王李璘的军幕,不料唐肃宗却认定李璘是叛逆,派大军围剿。永王兵败,李白锒铛下狱,长流夜郎。受尽摧残,壮志不移。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镇临淮,追击史朝义。当时李白已六十一岁,疾病缠身,但他不顾自己年老多病,还是决心要从军报国,写下了《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诗中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第二年,李白就寂寞地病逝于当涂。

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他的忘年交魏颢《李翰林集序》说:"少任侠,手刃数人。"唐刘全白《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唐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新唐书·李白传》:"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李白任侠,除击剑杀人外,更多地表现于仗义疏财、结交豪雄。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又《上安州裴长史书》云:"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任侠生活影响了李白一生的性格,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和他在现实生活中对腐朽权贵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他反抗权贵的叛逆精神,唱出了"盛唐之音"的最强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并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形象,虎虎有生气。它歌颂了侯嬴舍生取义、朱亥挥槌救赵的侠义精神,更强调了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表现了对皓首穷经的儒生的鄙视。《太玄经》是扬雄模仿《周易》的哲学著作,传说扬雄在撰写此书时,曾梦见自己口吐凤凰,集于《太玄经》上,可见他是很自负的。当时的著名学者桓谭对《太玄经》的评价也很高 。但李白却不以为然,在《行行且游猎篇》中,他更直截了当地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如果我们再看看李白《嘲鲁儒》对迂腐儒生的无情嘲笑,就不难发现:李白对腐儒的鄙弃,与他对侠客的礼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体现了李白的个性,而且显示出盛唐时代的人生价值取向。

李白的《行行且游猎篇》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鶬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王维《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这三首诗,描述了咸阳游侠从意气相倾、畅饮高楼到从军边塞、杀敌立功的过程,表现出少年侠客风流倜傥的浪漫生活,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回荡着一种豪迈奔放的青春旋律,洋溢着朝气蓬勃的少年精神。

王维、李白这类的作品,在初盛唐时期绝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当时诗坛普遍的歌唱。在他们之前,有虞世南《从军行》,卢照邻《刘生》、《结客少年场行》,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从军中行路难》,陈子昂《感遇诗》其三十四"朔风吹海树"、其三十五"本为贵公子",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等等;与他们同时或稍前稍后者,有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王昌龄《少年行》、《塞下曲》,高适《邯郸少年行》,杜甫《后出塞五首》之四,李益《从军有苦乐行》等等。即以王维、李白而论,此类作品也远不止上面引述的几首,王维还有《陇头吟》、《陇西行》、《燕支行》、《榆林郡歌》等,李白还有《幽州胡马客歌》、《行行且游猎篇》、《白马篇》、《少年行》、《扶风豪士歌》等。诗人们如此普遍而热烈地歌颂游侠,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正是这些作品,形成了时代的大合唱,唱出了唐人昂扬激越的侠义精神,从军报国的爱国热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为国捐躯的慷慨情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从而构成了盛唐气象的重要内容。

杜甫《少年行》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高适《邯郸少年行》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孟云卿《行行且游猎篇》
少年多武力,勇气冠幽州。何以纵心赏,马啼春草头。
迟迟平原上,狐兔奔林丘。猛虎忽前逝,俊鹰连下鞲。
俯身逐南北,轻捷固难俦。所发无不中,失之如我雠。
岂唯务驰骋,猗尔暴田畴。残杀非不痛,古来良有由。

唐诗高潮本是"建安风骨"更为丰富的展开,初盛唐的游侠诗与边塞诗也正是曹植《白马篇》的继承和发展。但不同的时代特征,使初盛唐的游侠诗与边塞诗,比起曹植的《白马篇》来,更加豪放,更加浪漫,更富有朝气,也更加乐观自信,而且,诗人从军的切身经验,也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了。

(二)遗风于宋

辛弃疾(1140 – 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峣、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稼轩词向来被人称为「英雄之词」。这些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他时常回忆起少年十突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英雄事迹。如《鹧鸪天》上片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

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尤记、烽杨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的缘由

1、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也是诗人们的一种心理梦幻。
2、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后世的儒家,大抵是鄙视游侠的;但在法家看来,儒和侠都是国家的蠹虫。《韩非子·五蠹》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天下所以乱也。"因此,韩非子认为:如果不消灭儒、侠以及工商之民等"五蠹",就会有亡国灭朝之祸。司马迁反对这种观点,但儒者"多称于世",而侠者见恶于人主,因而挺身而出,为游侠辩护。尽管司马迁也说"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但紧接着就称颂了游侠行侠仗义、舍己救人的行为和诚信、谦让的美德,再联系《太史公自序》中的"仁者有乎"、"义者有取焉",可见司马迁实际上是肯定游侠具有仁、义、诚信、谦让之德,而这些美德,又正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3、受道家的影响。首先是“替天行道”的观念,来源于老子的学说。“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其次是庄子思想中的强烈的个性精神及其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生活理想,爱憎分明、热烈偏执的情感方式,深深影响了文人骚客。

幽州胡马客歌
李白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

燕支行
时年二十一
 王维
汉家天将才且雄, 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 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 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 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 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 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 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 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 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 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 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 终知上将先伐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崔颢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
还家行且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间带两绶,转盼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从军行二首
虞世南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
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
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
独有西山将,年年属数奇。
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孤城塞云起,绝阵虏尘飞。
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朝摩骨都垒,夜解谷蠡围。
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
交河梁已毕,燕山旆欲挥。方知万里相,侯服见光辉。

感遇诗
陈子昂
其十
本为贵公子①,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持丁令塞,北上单于台②。登山见千里,怀古心优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其十一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①,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如七十战,白首未封侯。②

少年行
 王昌龄
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走马还相寻,西楼下夕阴。
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关柳色深。
夜闲须尽醉,莫负百年心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後出塞五首
杜甫
男儿生世间, 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 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 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 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 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 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 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 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 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 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 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 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 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 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 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 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 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 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 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 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 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 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 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 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 恐孤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 长驱河洛昏.
中夜问道归, 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兔, 穷老无儿孙.

陈子昂诗注释
【注释】①《唐书本传》:子昂六世祖太乐兄弟竞豪杰,梁武帝命为郡司马,父元敬举明经,调文林郎。子昂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怏弋博自如。②《魏略》:丁令在康居北,去匈奴庭七千里。《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帝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评解】唐书本传曰:武攸宜讨契丹,表子昂参谋。攸宜轻易无将略,子昂谏不纳,居数日复进计,攸宜怒,徙属军曹。子昂知不合,不复言。此见疏于攸宜而自叹也。言我本贵人之子,自惜其才不轻用世,特因时多难而崛起草莽,于是遂有参谋之行巡历边疆。登高望远,悠然有怀古立功之思焉。使攸宜而用我,则捐身殉国可也。孰谓我有畏祸之心?今不用而湮灭如尘埃矣,复安所树勋哉!

【校记】“白刃”,《全唐诗》一作“白日”。
【注释】①《汉书尹赏传》:长安中奸滑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贿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②《史记》:李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又曰:“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
【评解】此亦从军出塞而述戍卒之词以自况也。言当清秋月朗之夜,而闻军士有失意者,哀泣于戍楼之中。其人自言结发之时而豪举如此,及克边役则奋身于国难,宜为朝廷所褒赏,然白首而不得封侯,以此抱恨耳。盖伯玉尽忠武后而官不显,及为参谋复为攸宜所轻,其数奇何如哉!故托此自叹。

 

点赞 (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