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分析-- 基础教育调查实习报告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分析

基础教育调查实习报告

 

摘要: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缺乏考核机制、课堂教学模式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上机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发挥学生的帮带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在农村高中的作用。

 

200997日至20091017日我们在洛阳市栾川县河南大学潭头附属中学(即栾川二高)进行了教育实习。实习期间我们通过听课、讲课、向学生及老师调查等方式,对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做了一下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我们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做了分析总结,认为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查询资料获知,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136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一般从高一年级开始,每周2学时,开设2学年,总计136学时。” 但据我们了解,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不参加高考,只参加会考。我们实习学校一般在高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在会考后,学校一般就不再安排信息技术课程了。其他同类学校情况大致与此相似。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除去期中、期末考试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外,实际信息技术课程大约在40学时左右。这与教育部的规定相差甚远。由于教学课时设置严重不足,使得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只能依据会考考纲内容进行取舍。即便如此,如果根据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只能凭自己的经验与考试内容两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辅修选修课程,在中学中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农村学校情况相比更差。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虽然有教材,但是学校根本对学生学习结果不进行考核,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进行讲解,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决定。因为学校在期中和期末的考试中根本不对信息技术课进行考评,因此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也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课堂就像一盘散沙,学校不重视,学生不认真,课堂秩序也难以管理。

 

三、学生基础差异大,实际教学效果差

根据与学生交流调查,我们获知很多来自农村初中的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对这门课程的概念很模糊。所以突然就开始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学习,无异于跳级跨班生,上课很难听懂讲授内容。而另外一小部分学生,家庭有家庭电脑,以前上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所以学习起来相对轻松。这样就形成了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这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很难做出合适的安排。

 

四、课堂教学模式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模式上没有什么模式可循,不少教师仍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因此在信息教育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发展往往只是停留在指导纲要的文本中,远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往往教师就某一应用软件的功能从头到尾详细介绍、演示一番,然后再要求学生仔仔细细从头到尾操练一遍,这样学生实际上机实践的时间有限,这与信息技术课的先进性、开放性不对称。而且农村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自本地区内的各个初级中学,由于初中阶段各个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硬件设备不尽相同,所以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要求教师深入进行探索,研究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通过会考。

 

五、学校软硬件设施普遍落后

据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农村中学在几年前就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购进了相关设备。但是到现在时,设备大都已经陈旧或损坏或不能正常使用,因此基本上机实践课程很难保证。这样学生大部分上课都是以理论为主,相对于操作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实际教学也很难顺利开展。

 

信息技术教育要进行创新,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要创新,教学手段要创新,这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要解决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训练和灌输这两个层次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不再是课堂的主角。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也从灌输转向了借助学生的积极性来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教给学生,而这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调查和实践验证,发现学生非常欢迎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有趣和应用性强的案例和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就要实际去做,善于通过科研和项目去提取适合教学的内容。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就必须深入理解教学的内容,了解难点与重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需求的脉搏。用实例和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比如在讲授演示文稿PowerPoint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尽可能多地用上所学过的知识,将一些好的作品在课堂上或课间播放,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更新和维修设备,改革上机实验方式

 

目前的实验与教学时数安排比例明显不协调,实验时数明显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保证设备的可使用性,对必要的设备进行更新,对旧的设备做好维护工作。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当安排课外上机,让学生将自学内容在课外上机时间内完成。此外,实验方式建议采取分组的方式。计算机上机实验目前都是一人一机,在这个基础上将五到六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方便学生交流和探讨问题,有助于实验技能的快速提高。个别大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可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这样不但可以共同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发挥学生的帮带作用

 

课堂教学中,一些操作演示可让高水平的学生到讲台上操作,教师点评,这样既是对高水平同学的认可,也可调动高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凝聚下面同学上课的注意力。实验教学中,可让高水平的学生负责本组简单问题的答疑,作业的检查等。作业布置中,可每次留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为选作题,高水平的学生更加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会主动去做这些选作题,同时也会带动其他同学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发展。

 

 

 

院系: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2006级教育班  

调查人:李志文       

   时间:2009-10-20     

 

点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 Code